2007年9月5日 星期三

明日晴れるかな



這首歌的歌詞實在很微妙。
不僅段落之間關連性很弱,連每一句之間都不見得接的起來。
這種前言不對後語的歌詞,我通常是不大喜歡的,
但是這首歌例外,因為他不僅每一句都能引起共鳴,也只要一句就夠打入心底。
所以,雖然毫無結構卻是出色的歌詞。

生命大概也像這樣,
只要在每個當下認真的活著,既使迷失過、跌倒過、逃避過......
再怎麼亂七八糟都是一樣的動人。

接下來閒聊一下
見て見ないようなフリ,その身を守るため?
視而不見是為了保護自己嗎?
這我是不知道啦,不過我發現視而不見相當流行...
走在路上,遇到有點認識又不太熟,連打招呼都尷尬的人→這種狀況每天總要發生個幾次,大概兩邊都會很有默契的視而不見。
最厲害的還是在電梯裡,明明就一群人擠在兩公尺見方的空間,卻所有人都只關心自己的腳,
包括在下。
心理學家好像會解釋成"因為個人空間被侵入而引起不自在,在無可奈何的狀況下的對應方法就是假裝其他人不存在"之類的。
不過不管怎麼解釋,這種現象畢竟還是有點可笑。

視而不見是為了什麼?不想與他人交流是為了什麼?不想流露感情是為了什麼?罩上一層殼是為了什麼?
是為了保護自己嗎?
大概是吧......真是讓人不由得苦笑呢


熱い涙や恋の叫びも
輝ける日はどこへ消えたの?
明日(あす)もあてなき道を彷徨うなら
これ以上もとには戻れない

耳を澄ませば心の声は
僕に何を語り掛けるだろう?
今は汚れた街の片隅にいて
あの頃の空を想うたびに

神より賜えし孤独やトラブル
泣きたい時は泣きなよ
これが運命(さだめ)でしょうか?
あきらめようか?
季節は巡る魔法のように

Oh,Baby. No,maybe.
「愛」失くして「情」も無い?
嘆くようなフリ
世の中のせいににするだけ

Oh,baby. You're maybe.
「哀」失くして「楽」は無い
幸せのFeeling
抱きしめて One more time.

或りし日の己れを愛するために
思い出は美しくあるのさ
遠い過去よりまだ見ぬ人生は
夢ひとつ叶えるためにある

奇跡のドアを開けるのは誰?
微笑みよ もう一度だけ
君は気づくでしょうか?
その鍵はもう
君の手のひらの上に

Why,baby? Oh,tell me.
「愛」失くして「憎」も無い?
見て見ないようなフリ
その身を守るため?

Oh,baby. You're maybe.
もう少しの勝負じゃない!
くじけそうな Feeling
乗り越えて One more chance.

I take to myself

Oh, baby. No,maybe.
「愛」失くして「憎」も無い?
嘆くようなフリ
残るのは後悔だけ!

Oh, baby. Smile baby.
その生命(いのち)は永遠(とわ)じゃない
誰もがひとりひとり胸の中で
そっと囁いているよ

「明日(あした)晴れるかな・・・」

遥か空の下

5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因為...人的本性就是會找一個舒適圈

一兩次的打招呼後發現之後居然陷入尷尬的情景,那是不是下次乾脆還是別打招呼的好

人都會習慣尋找自己的舒適圈
為什麼大部份的人都需要一個家
為什麼寧願要選擇自己有把握的事
為什麼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要不要打破這個自己劃好的圈圈
又扯到每個人不同的想法了

願不願意主動和不熟的同事更進一步的認識嗎?
或者安於現狀就好.

無所謂對錯
選擇的問題罷了
-------
小弟很認真的本版第一發回文

Thur 提到...

嗯...說是人的本性應該也沒錯
在這種環境下表現出這樣的行為或許才算正常。
但我懷疑的是環境本身是否就不算正常。
總感覺到這境環(不僅工作場合)散發著"保持最低限度所需的人際關係即可"的氛圍,而這點正慢慢變成常識。
如果是離群索居也就罷了,但明明生活在人群中,人與人之間的籓籬卻越來越高,這樣真的好嗎?
我同意個人的選擇當然無關對錯,就算有,我也不認為任何人有資格譴責任何對象,除了自己。在這裡單純只是想把感受到的現象敘述出來,並且至少保持質疑。

另外,我並不是以多愁善感的心態在感嘆這個現象。在稍微接觸過一些資訊以後,我開始懷疑有多少令人髮指的犯罪行為,是因為外人的冷漠而得以進行,甚至是得以持續進行......

最後引用一句已經變成老梗,卻依然擲地有聲的名言作為結束:

〈愛的相反不是恨,而是冷漠〉

匿名 提到...

"在稍微接觸過一些資訊以後,我開始懷疑有多少令人髮指的犯罪行為,是因為外人的冷漠而得以進行,甚至是得以持續進行......
"

還記得龍櫻裡面櫻木老師說的話嗎:這個社會就是被上面那些聰明人所控制,剝削的就是你們這些下層的人,想要擺脫他們的控制,就必需也爬到他們那層,再自己去寫遊戲規則.

自從開始看了一些經濟學的書,如:一課經濟學,就會開始覺得很多犯罪行為不一定是利用外人的冷漠而進行,更恐怖的是利用群聚的盲目去進行.
希特勒這個名字讓人聯想到屠殺猶太人,可是一般人有想過為什麼有那麼多人願意跟隨著他嗎?
政策的制定,背後的真相往往不是為了全體民眾的福祉,卻又巧妙的製造假像.細節就不多說了,可以去看一下"一課經濟學".

上面PO文有點跳躍的思考,看不懂的話....就再問我吧XD

Thur 提到...

希特勒的例子舉的好!
同一個事件,我在意的是國際間的姑息氣氛,以及自掃門前雪的後果

因為各自思考習慣的角度不同,同一顆石頭可以激出不同的漣漪,真的是很有趣呢。

〈一課經濟學〉,下次在書局會找來翻翻看的^_^

匿名 提到...

剛看完這本--
道德 by 林火旺 (台大哲學系教授)

裡面有一章是"職業倫理與工作價值"
可能會有你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