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22日 星期日

觀看的方式 (Ways of Seeing)

我應該算是相當沒有藝術細胞吧,
偶而久久進去一次美術館,總是帶著滿臉斜線出來,更別提什麼感動了。
於是,美術館對我而言僅僅只是一座非日常的存在,功用是擺脫日常。

站在一件所謂的藝術作品前,思考著怎樣才是正確的觀賞方式,
並且對不知如何觀賞的自己感到不滿足...
總覺得這種情況真是有點滑稽。

這本書對所謂偉大的藝術作品造成的宗教性(或權威性)印象提出了相當直接的批判。
"它的首要意義再也不是來自它說了什麼,而是來自它是什麼"
這句話一針見血地指明了:人們(至少是我)對於所謂"名畫"的扭曲的觀賞心態
圖畫複製技術成熟後,在美術館導覽裡、在畫冊裡、在電腦桌面上、甚至在T恤上,
四處都可以看到所謂"名畫"的複製品
在人們心中,"名畫"的空洞印象取代了之所以成為名畫的"獨特性"
"它是有名的,所以它是好的"或"它很貴,所以它是好的"
或者更糟糕的:"因為它很有名,所以它該是好的,無法感動的我是不好的"

真是混蛋。

這樣的態度讓我們無法以敬畏(因為不懂)或輕蔑(也因為不懂)之外的眼光看待名作
這樣想想,所謂的名作也真可憐呢!因為光環太亮了以致無法被直視,沒有辦法被真誠的欣賞。
【蒙娜麗莎的微笑】在藝術品的童話國度裡一定會被其它的藝術品夥伴排擠吧......(在胡扯什麼阿)

在觀賞藝術品的同時,我們是不是花了過多的精神思考"該如何",反而妨礙了我們體驗藝術的美妙呢?
商業化電影就沒這個問題,所以任何人都可以大聲說鐵達尼號是爛片,這種態度似乎比較可愛一點點(笑)

==20070731==
和小鹿討論過後,多了一些有趣的想法
畫雖然純粹是空間概念的東西,但是和具有時間流的小說或電影說不定有一些同質性

好的小說雖然是讀再多次都很有味道,但是首次閱讀的體驗絕對是無法取代的

而複製畫的大量出現,讓人在各種隨隨便便的場合都有可能看到所謂的"名畫"
這樣會不會就像是小說在還沒看之前就先知道了所有劇情一樣?

這樣說起來,所有畫冊可能要在封面寫著《內有雷,不喜誤入》比較好喔......

沒有留言: